胃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居家养生用艾灸,如何做到正气常存不生病 [复制链接]

1#

中国有5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中医养生文明。现代人多重西医轻中医,有病就吃消炎药,结果药物的副作用让身体进一步受到伤害。

西医很多治不了的病,中医的确能神奇的治好。我们为何守着老祖宗的秘方不用呢?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从因治疗,很多疾病有其果,必有其因。如果只是治标的话,治好了表面还是会犯。中医养生是个细水长流、治本的过程。

而在古代中医养生中,首推艾灸养生。宋代名医窦材在其医学专著《扁鹊心书》中指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要薪,今人不能治大病,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窦材的意思是说,医生治病使用艾灸,就象是做饭需要柴火一样,很多大病不用艾灸就不能将病治愈,由此提出了大病宜灸的观点。

但是我们发现,医院里再也闻不到艾草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吊瓶,化学药物。这确实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滥用抗生素的结果是人体变得越来越脆弱。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艾灸是什么?甚至都没听说过,因为在我们中国它消失的太久了!经过多年艾灸人的努力宣传,现在的中国艾灸市场正逐渐升温,一场轰轰烈烈的艾灸热潮正在上演,全民艾灸热越演越烈,艾灸的作用已经充分被肯定。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灸的好处,没有亲身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灸法,是中医养生中最上乘的治疗保健方法。清朝末年,中国闭关锁国,经济、军事、科技等严重落后,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文物、文化进行大肆掠夺。如今在日本艾灸养生疗法为一种主流医疗保健手段,有很多专门从事艾灸疗法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医师,很多艾灸养生著作也由中国古代文言文翻译成日文,由日文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

艾灸养生的原理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说明艾灸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艾灸养生这么好,但是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为什么艾灸会有这么好的养生保健疗效呢?首先,艾草是艾条的原材料。艾草有着“纯阳之草”的称号,也是中药材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草药,艾绒点燃后产生的艾热通过刺激具体的穴位,从而激发体内经气的活动。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的量大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气又为血之帅,气能生血、亦能行血、还能摄血。

现代医学也对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有过研究,灸热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这种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最多可达10mm,并且还能被机体吸收。除了对艾热有研究外,还对艾条燃烧生成物做过研究,艾条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艾灸养生要分清体质

中医认为,艾灸养生虽然能让你得到不错的养生功效,但是,艾灸养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来使用。有一些人群体质,不适合使用艾灸养生。艾灸可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可以调整人体的阳气,属于温补,在秋冬季节使用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不过在使用艾灸前,先应分清体质是否适合以及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选择适合的艾灸部位,而不是盲目在家里自己艾灸。艾灸保健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群,如同样是灸足三里,对于寒性的胃痛就有疗效,而对于热性的胃痛就需要用到针灸来治疗。体质虚寒一般表现为面色黄白、手脚发凉、大便稀软、怕风怕冷等。身体阴虚火旺、湿热重等人群就不适合过多的使用艾灸,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要谨慎使用艾灸。

艾灸养生应该灸哪里?

调和脾胃灸法,强健“后天之本”脾胃是生命动力的来源,为后天之本,李时珍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母”的观点,虽然不是独创,却是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李东垣“脾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本草纲目》中对于此观点有大量论述。“脾乃元气之母”,“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百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又说“人之水谷入于胃,受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日化为红,散布脏腑经络,是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

李时珍强调,人体之元气与脾胃功能的盛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脾胃功能强弱,决定机体的盛衰;机体正气的盛衰,又决定机体是否受病。只有合理膳食,脾胃运化有力,才能化生精微,而充养形体气血、脏腑筋脉、四肢百骸。也就是说人体内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可以消化、吸收、转化人体所需的气血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协调。脾胃如果运转正常,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而脾胃受损,就会内伤阳气,严重的还会因此影响全身而患病。因此来说养好脾胃是艾灸养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艾灸疗法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调节胃肠道,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租用。艾灸疗法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是防病保健的常用好方法。

每次灸的时候,从中选取2到3个穴位,每次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灸3停1。如果有胃肠消化功能问题,建议每天一次,知道功能恢复为止。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可以间隔2-3天灸一次或者每周灸一次,以健脾胃助消化。

艾灸跟脾胃相关穴位:

1、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是养生的第一要穴。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

《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

《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2、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脾俞穴的主治症状为: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脾俞穴的作用:健脾利湿,和胃益气。脾俞主管胰腺,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如果时常感到口渴、全身无力、容易疲劳、食欲不振等情况时,可以按摩本穴加以缓解。此外,脾俞有健脾和胃之效,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腹胀、黄疸、呕吐、腹泻等脾胃不适造成的症状也有不错的疗效。

据《急救仙方》卷十一记载:“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穴理腰身胀满,腹肚泄,泻痢身重,四肢不收,黄疸,邪气积聚,腹痛寒热。针入三分留七分,得气灸三壮。”脾俞穴能调和脾胃,解湿热之气,消除肢体乏力、背痛等虚劳症状,是养生大穴,同时,脾俞穴也是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据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脾俞穴可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出血、胃扩张神经性呕吐、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身柱穴

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穴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3、胃俞穴

胃俞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属水,具有化湿气、消滞、理气、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位于人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脾胃虚弱、腹胀肠鸣、胃痛纳少、呕吐等症。

“胃俞穴”,“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具有化湿气、消滞、理气、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

4、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