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胆汁反流性胃炎痛不欲生可能是你用错方法了 [复制链接]

1#

老王跑销售,每年平均2/3的时间在外地出差,经常感觉腹部饱胀不适,中上腹持续烧灼感,胸骨后痛,餐后可加重,服碱性药物无缓解反而加重。腹胀、嗳气、烧心、反酸、恶心、呕吐、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医生在病历上的诊断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胆汁性呕吐是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一般发生在晚间或半夜,呕吐物可伴有少量食物或血液。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

正常生理条件下,机体存在十二指肠胃反流,而反流物不对胃黏膜造成伤害。但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由于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障碍,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酸、胆盐)反流入胃,在胃酸作用下,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氢离子向上皮细胞内反渗,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继而引起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

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分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前者为非手术胃发生在过量十二指肠液反流;后者为胃幽门手术或胆囊切除后发生的胃胆汁反流。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胃癌的发生。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协调运动失调引起的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

主要的药物治疗如下:

1.促胃动力药物

2.结合胆盐类药物

我在消化科做诊30年间,接触过一些食管反流性胃炎患者,有些患者和我讲由于自身疾病时间长,从而也摸索出一些可以减轻症状的的经验,比如,烧心时吃几粒花生米,吃几口馒头、饭后嚼口香糖等,这些方法可以让烧心的症状有所减轻,其实这些方法的确起到了中和胃酸的作用,对病情轻的患者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对于反流较重的患者来说,则需要服用抗酸药,来中和胃酸,缓解症状,那么都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食管反流性胃炎呢?

1.促胃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该类药物可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

适宜患者:但只适合轻度患者,可与抑酸药物合用。

2.抑酸药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这些药物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量的50%至70%,但不能有效抑制进食过程中所引起的胃酸。

适宜患者:中、轻度患者,宜分次服用,增加计量可提高疗效,弊端是同时也增加不良反应。

3.质子泵抑制剂

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贝雷拉唑等,该类药物抑酸作用强,一般按治疗消化性溃疡常规用药量,对个别疗效不佳的患者,可适当加量,或与胃动力药联合使用,并适当延长疗程。

适宜患者:适用于症状重,严重的食管炎患者。

4.胃黏膜保护药

如铝碳酸镁、硫酸铝、胶体铋剂等,其它如藻酸盐类、蒙脱石制剂、麦滋林-S等。

适宜患者:仅适用于症状轻、间歇性发做患者,可暂时缓解症状。

由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黏膜功能受损,被幽门螺杆菌或其它细菌所感染,才出现胃酸烧心、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但如果胃黏膜损伤得不到修复,久而久之,胃黏膜甚至会萎缩、变薄,从而形成老胃病。

因此,彻底修复受损的胃黏膜是康复疾病的必经之路。

胃酸和胆汁有叠加的作用,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强,抑酸药对胆汁反流者同样有效。常用的抑酸剂主要为H2受体阻断剂(H2RA)及质子泵抑制剂(PPI)。前者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相结合,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常用药物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后者则能阻止胞质内氢离子-钾离子交换,减少氢离子排出,其抑酸作用远优于H2受体阻断剂。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疗程一般为2周。

4.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可以起胃黏膜炎症,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存。因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者的治疗,在常规应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物的同时,还应首先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不但有利于疾病的愈合,更可减少诱发癌变的可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