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子孕吐5个月,竟是癌症晚期这个坏 [复制链接]

1#

3月31日据媒体报道,30岁的泉州女子小云(化名)怀了二胎,经常厌食、呕吐,她以为是妊娠反应。直到最近,她口吐鲜血,到医院一查,竟是胃癌晚期。

资料图王金辉制图

海都记者了解到,不到半个月,医院胃外科接诊了3个年轻胃癌患者,最年轻的仅29岁。医院胃外科主任黄昌明教授说,以往,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后,但近年,35岁以下年轻人的患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大伙应警惕。

三餐不定时还爱喝奶茶

“我太大意了!”小云很懊悔,她说,其实,怀二胎前,她经常腹胀,以为是消化不良,因惧怕胃镜,她从没做过检查。

去年底,她怀了二胎,孕期特别折腾,她经常腹痛、呕吐,一餐只能吃小半碗,瘦了一大圈,全身没力气,但她以为是妊娠反应。孕5月,她摸到肚子上有个硬块,足有拳头大,她又以为是胎儿的躯干。直到前不久,她突然吐出一口鲜血,才赶紧去做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她得了胃癌晚期,只得忍痛终止妊娠。

因病情较重,小云辞了工作,先接受了4周期化疗,待肿瘤变小后,做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切除了约三分之二的胃,最近又开始化疗。

小云还年轻,身体挺壮实,连感冒都很少得,怎么会得胃癌?

黄教授一再追问,小云才说,她是个会计,工作比较忙,又要照顾小孩,平日里,三餐不定时,饿了就吃外卖,喜欢喝奶茶。

“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黄教授推断,小云家没人得过胃癌,她应该是受饮食作息不规律的刺激。

高危人群至少每年做次胃镜

从医30多年,黄教授接诊过不少年轻患者,最小的是一个泉州女孩,仅12岁,竟已胃癌中晚期,只得切了胃。

他指出,除了遗传因素,长期熬夜、三餐不按时、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

“和美国一样,近年,中国40岁以下的年轻胃癌发病率明显增加,但早期发现率不足三成!”医院胃外科李平主任医师曾到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留学,他说,年轻人新陈代谢旺盛,肿瘤恶性程度高,易转移。但很多人对胃镜排斥,觉得胃病调理调理就会好,等到胃医院,却已是中晚期,这也是胃癌死亡率很高的重要原因。

早期胃癌没有不适感,很难被发现,只有胃镜检查是发现胃癌的最好途径,如果患者能在胃癌仅限于胃壁的黏膜层时检出并治疗,5年的生存率可达95%以上。其实,胃镜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最细的胃镜直径仅9毫米,不会有太大的不适,市民还可选择无痛胃镜。

李平主任强调,过去认为防癌体检的适宜年龄在45岁以上,现在看来,体检关口应该前移。只要出现体重减轻、排黑便、顽固性腹胀、嗳气等症状,就应及时就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有胃癌家族史以及胃部分切除术者等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胃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少聚餐、多用公筷

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最近,新冠病毒肆虐,黄教授特意提醒,不管是亲友,还是同事,最好用分餐制,即使是小范围聚餐,也应使用公筷,不但可以抵御新冠病毒,还能抵御幽门螺旋杆菌。

他指出,不少胃癌患者出现在同一个家庭,可能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在作祟。多年来,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被认为是胃癌的主要病因,我国HP的感染率约40—60%,研究证实,HP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4~6倍,如果家人感染HP,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就增大,胃癌在家庭群体里发生的可能性就变高了。

他还指出,HP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在河水中存活长达3年。因此,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避免家庭群集性感染HP,保持口腔健康,不宜生吃食物、生喝水,餐具器皿应定期消毒,刮痕严重的餐具应定期淘汰更换。尤其是小朋友和老人,应尽量使用可高温杀菌的不锈钢餐具。

延伸阅读:

我国每年因胃癌死亡49.8万人,公众对早期筛查意识薄弱

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症。近年来,我国胃癌防控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胃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多。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全世界近一半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国。其次,胃癌的“后备军”庞大。以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为例,约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它可以通过诱导强烈的胃部炎症反应导致胃癌发生。

公众对早期胃癌筛查意识薄弱,90%的胃癌患者发现病况时已是进展期,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在欧美国家,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在日韩等国更是高达90%,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则不足10%。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经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约为90%以上。而导致胃癌发生的最重要可控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即可确诊,确诊后规范用药就可根除。李兆申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的关键点。

研究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在40岁以上高危人群中进行早期胃癌初筛,发现疑似患者再进行精确诊治,符合中国国情,是创新实用之举。专家倡导,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之一者都应该进行胃癌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和甘肃等地;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病变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者等。

清华学者发现胃癌极早期细胞标志物,胃癌极早期精准诊断有新进展

在中国,胃癌发病例数位居前列,治疗癌症,及早发现和诊断相当重要。近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李梢课题组通过研究胃炎和胃早癌患者单细胞测序,首次成功捕捉胃癌发生的单细胞微弱信号及其网络关联,突破性地发现了胃癌极早期细胞标志物,为胃癌极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潜在标志物,也为胃癌极早期干预提供候选靶点。同时,根据研究发现的胃癌前病变、胃癌极早期标志物已申请发明专利,正在研制试剂盒。该研究成果相关的论文“解析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单细胞转录组网络”已于5月在《细胞报告》上发表。

该研究第一次从单细胞层次解析出胃炎癌转化网络机制,为系统揭示胃癌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克服微量细胞分离、异质单细胞数据整合等系列技术难点,研究者成功捕获了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患者胃组织中余个细胞,并对每个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检测,建立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人体胃组织单细胞图谱。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图谱中单个细胞的特征进行深入计算解析,从中识别出包括胃癌极早期细胞在内的胃炎癌转化过程中17种重要细胞类型,并建立了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定量关联关系,首次构建出胃炎癌转化单细胞网络。基于该网络,作者发现不同类型上皮细胞在胃炎癌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炎症增强-代谢加剧-细胞增殖增加”的共性特征。

研究还揭示,一些代表性细胞类型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比如,胃腺底细胞在胃炎向胃癌转化的过程中会获得细胞干性,提示其可能是介导胃炎癌转化的重要细胞类型。值得一提的是,从单细胞网络中新发现的一些分子特征,被课题组前期自主研制的、基于关系推断的致病基因算法CIPHER成功预测,表明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算法在解析机体复杂生物网络上具有很大潜力。

研究首次发现胃炎肠化早期、胃癌极早期的两种细胞标志物。研究者通过分析在癌前病变阶段呈现出的多种与分化进程相关的细胞亚型,识别出了能标记肠化早期阶段的细胞标志,有望助力胃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

同时,作者通过系统分析胃早癌细胞与其他上皮细胞群之间的网络关联,识别出具有特定分子特征的胃癌极早期细胞群。这类细胞群的出现早于当前临床病理所能识别出的胃癌,为胃癌的极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潜在标志物,也为胃癌极早期干预提供了候选靶点。该文发现的这组胃癌前病变、胃癌极早期标志物已申请发明专利,正在进行试剂盒研制和更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同时,李梢课题组前期还发现了能早期干预这类细胞、有望逆转炎癌转化的药食同源中药成分,并获发明专利。

中医药在胃炎、胃癌诊治和“治未病”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该研究还对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特征的全面诊查,发现纳入研究的患者具有胃灼痛、或大便干燥、或舌苔黄等“胃火”相关的临床表现。因此,该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客观化、精准化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为课题组前期发现的中医寒热相关代谢-免疫网络失衡加剧、会促进消化道系统炎癌转化也提供了重要佐证。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扬子晚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