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脘胀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病因在肝, [复制链接]

1#

许多有胃病的朋友可能会有以下症状:平时肚子里老是往上反气、胃胀、胃里火烧火燎、胃腹胁肋胀闷、恶心不想吃饭、吃完饭一会儿就觉得饿,但小肚子却是鼓鼓的、胃胀痛常发、大便后胃胀有所好转、经常焦虑心烦,睡眠不佳常服各类胃药效果不佳、舌红苔白腻,脉细弦;医院做胃镜示:胃窦糜烂、食管炎。看肠胃科根本看不好,这些情况看起来是胃病,其实压根儿不是胃的问题,是因为肝气不畅,得调肝才行。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藏血,主疏泄条达,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肝与脾胃木土相克,其疏泄条达正常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之气生发,又可助胃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土得木而达”。七情郁结最易伤肝,一旦肝有病变,则易影响脾胃。

肝胆在五行属木,主谋略,在志为怒。肝为五脏之贼,木克土是五行常理。情志失常,暴怒气逆或抑制不舒、思虑过度,皆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克伐脾胃,脾胃升降失和,气机壅滞,胃病乃成。

疏肝和胃法是治疗脾胃病诸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消除胃痛的基本方法。“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气犯胃所致的脾胃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痛处不定,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胸闷喜太息,嗳气得舒,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脉弦。若肝气郁结,日久化热,气火上逆,邪热犯胃则致胃脘灼痛,心烦易怒,头痛头胀,目赤口苦,胁肋灼痛,泛酸嘈杂,舌苔薄*,脉弦数。

从肝治胃调理方:

1、治疗肝经火郁,肝胃不和;

症状:胁痛胃痛,呕吐吞酸。

*连

处方:由*连、吴茱萸2味药组成,*连与吴茱萸比例为6:1;*连6、吴茱萸1;

吴茱萸

方解:*连主泻心火,经云实则泻其子,朱丹溪选用*连泻心火,而达到泻肝的目的,另外心火清,而肺金得养,使清肃之令下行,也达到抑制肝木的作用,肝木得制,使不犯土。一方面可以调达肝气,使木郁得疏,脾胃免受克伐,二则吴茱萸有下气之用,胃宜降则和,且吴茱萸有止痛的功效,与*连配伍辛开苦降可使湿热分消,防止过用寒凉、气机凝滞之鳖端,可迅速止痛。慢性胃脘痛多有反酸、烧心的症状,配以乌贝散。

2、治疗肝气犯胃,寒热错杂;

症状:胃脘胀满、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胁胀,时有口泛清涎,口苦而黏,胸闷善太息,纳呆,身倦乏力,大便质稀,手足冷。舌暗红苔*腻,脉弦细。胃痛反复发作、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少华,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处方:柴胡9g,*芩9g,半夏9g,*参10g,干姜9g,*连6g,吴茱萸3g,炙甘草3g,乌贼骨15g,生姜3片,大枣6枚,7剂。

3、治疗肝火犯胃,脾胃阴虚:

症状:胃痛、胃胀,泛酸烧心,阴虚肝郁,面色晦暗,长期失眠,心情抑郁不舒,纳少厌油腻,怕吃生冷,口干,大便干,舌红苔薄*少津,脉沉细关弦。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治法:养阴益胃,清肝止痛。

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精12g,生地*15g,枸杞子10g,当归10g,白芍18g,枳壳10g,*连5g,川楝子8g,延胡索12g,川贝母8g,炒酸枣仁18g,珍珠母15g,蒲公英12g,7剂。

肝郁气滞型消化性溃疡食疗调理方:

症状:多由情志不畅引起胃脘痛,疼痛向胁肋部放射,有胀满感,伴呃逆,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忧郁,烦躁,易怒等,舌质红,苔薄白或薄*,脉弦。

治疗法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食疗调理方如下:

1、玫瑰花粥玫瑰花10克,大米50克。将大米煮成粥后,放入玫瑰花少煮片刻即可。

2、金橘茶煎煮金橘3~5个代茶饮。

3、猪肚汤猪肚1个,香橼皮9克,香菇10克,食盐、酱油少许。将猪肚洗净,切成小条状或小块状,将其与香菇、香橼皮一起放入沙锅炖煮1小时后,放入食盐,沾酱油吃猪肚、喝汤。

舒肝和胃的食疗调理方:

症状:肝气犯胃证的患者往往因生气恼怒后引起胃院胀满、郁闷烦躁、胃腹胁肋胀闷、恶心不想吃饭等症状。从临床表现来看,可归属于中医“痞满证”“胃脘痛”等病的范畴。多是在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的基础上发生的。肝主疏泄,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和胃化湿。

食疗调理方如下:

1、绿梅花粥:绿梅花10克,香橼皮10克,陈皮10克,白米60克。将绿梅花、香橼皮、陈皮用水煮沸后捞出,然后同白米一起加入锅中煮粥,日服2次。

2、二花茶:绿梅花3克,干玫瑰花片3克。冲入沸水,代茶饮用。

3、玫瑰砂椒茶:玫瑰花6克,砂仁6克研碎,胡椒6克研碎,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作茶饮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